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。70年披荊斬棘,70年斗轉星移。回望歷史,我們看到的是一條中華民族從獨立到富強的復興之路,是中國人民改天換地創造人間奇蹟的輝煌之路。今天,莘莘學子行進在新時代,承載着歷史的榮光,肩負着未來的希望。2019年,對重大人來説,也是喜事連連的一年,我們將迎來學校建校90週年,在建設“雙一流”的道路上,重大人將以堅如磐石的信心、只爭朝夕的勁頭、堅韌不拔的毅力,努力奔跑在時代的前列,做時代的追夢人!
重大人蔘與的嫦娥四號科普載荷項目於2018年12月8日凌晨隨嫦娥四號發射升空後成功着陸在月球背面,並於2019年1月12日日傳回的照片中顯示,載荷內生長出的植物嫩芽長勢良好,月球上長出了第一片綠葉。
朱恂意識到,要徹底治理污染,實現“綠水青山”,僅僅在減少污染物排放上下功夫遠遠不夠,最終需要清潔高效的可再生能源。
“教學是教師的本分,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”,“科研能力是做好一個教師的本事之一,有本事還要堅守本分”,看似簡單的一句話,一直是曾孝平所秉持的教育理念。
“大學四年得學多少知識?都一字不落得記在腦子裏做不到也沒必要,學會怎麼學才是終身受益的”,這是甘孟瑜對學生説過最多的話。
蔡開勇書房中掛着“天道酬勤”幾個大字,這是他對學生的忠告,也是他對自己的時刻警醒。因為勤奮而獲得機遇,不懼挑戰所以有更廣闊的視野。這就是蔡開勇,一位對科研事業始終熱情不滅的重大人。
從機械學院本科生輔導員,到汽車學院研究生輔導員,工作內容和工作強度都發生了變化,不變的是陳甜甜那顆“服務學生”的心。
“從二十二年前第一次站在講台上開始,我就立志要做一名平凡的好老師;永遠不能也不敢辜負的,是學生們注視着我的期盼的眼睛。我的夢想是,把三尺平凡講台構築為永恆的舞台。”
他用35年的工匠精神、持之以恆的堅持和科學實踐,攻克能源電力安全多項重大技術難題,為我國電網安全做出突出貢獻,推動我國和世界防冰減災的科學與技術發展。
除了週一上門診,江躍全教授大多時候都在做手術。他曾做過“膽大”的事,通過新京報“我們視頻”上演真實版“抗癌醫生的一天”,直播一天三台高風險的手術,吸引了上百萬人觀看和30多萬的評論。
從1956到2019,今年已經是鮮學福來到重慶大學的第63個年頭。63年來,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工作,送走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。
“我始終認為,我們做科研一是要滿足國家社會的重大需求,二是要立足於科學研究本身,不遺餘力地追尋自然科學的真理。”
大學是為了讓學生獲得全面的教育,學會更好地做人,而不只是獲得某種技能,這就是我教學的初心。
二十九年前,初為人師,她立志要做學生喜愛的輔導員;二十九年後,不忘初心,她成為廣受學生尊敬的好老師。近三十載歲月,她秉承着“每天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了,就是不簡單;每天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,就是不平凡”的信念,恪盡職守,育桃李天下。